村塾的修葺工作在林家村众人的合力下,不到半月便已完成。旧屋焕然一新,虽然依旧朴素,但窗明几净,屋内用旧木板搭起了简易书案,前方立着一块磨平的黑石板,静待着墨迹与知识的浸润。

        开学的日子定在秋分後的第一个清晨。这一天,林家村b过年还要热闹几分。天光未亮,祠堂前的空地上便聚满了人。孩子们穿着浆洗得乾乾净净的衣裳,小脸上洋溢着既兴奋又忐忑的神情。家长们则聚在一旁,目光中交织着期盼、骄傲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老族长林永年穿戴得格外郑重,深sE长衫一丝不苟,银白的胡须梳理得整整齐齐。他在村长林福生的陪同下,肃立在塾学门口,浑浊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林氏子弟,最後定格在那扇新修的木门上,久久无言。

        林大山一家自然也全数到场。王秀娘紧张地攥着衣角,不时看向沉静的nV儿。林知暖今日也特意换上了一身较新的细布衣裙,安静地站在父母身侧,目光温和地望着那群即将开启蒙昧的孩童。

        吉时到,村长林福生高声宣告:「林家村塾,开学!」

        林大山与几位族中青年郑重地将一块覆盖着红布的匾额悬挂於门楣之上。林知暖上前,轻轻拉下红布。

        「启蒙堂」三个朴拙而劲健的大字映入眼帘。这字并非出自名家,乃是薛济仁应林知暖之请所题,字里行间透着一GU沉静韧拔之气,与这乡村塾学的气质倒也相合。

        「好!」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欢呼。

        老族长林永年颤巍巍地上前,面对众人,声音沙哑却沉稳:「进了这道门,便是读书识理之人!往後,需尊师重道,勤勉用功,方不负父母期望,不负族中栽培!」言罢,他率先对着匾额深深一揖。

        简单的仪式,却庄重无b。孩子们在家长督促下,有些笨拙地向等候在门内的周先生行礼。

        周文彬今日亦是仪容整洁,虽长衫半旧,却浆洗得清爽。他郑重回礼,目光扫过下面一张张稚nEnG而充满渴望的脸庞,心中感慨万千,朗声道:「自今日起,愿与诸生共勉,识字明理,求索新知!」

        拜师礼成,孩子们鱼贯进入学堂。令林知暖略感讶异的是,弟弟林知秋也跟在队伍末尾,安静地走了进去。他之前虽已随周童生开蒙,但周童生年事已高,教学断续,听闻村塾新立,师资更系统,林大山夫妇商议後,便决定让他转入村塾,与同龄人一同进学。

        周文彬站在黑板前,看着下面年龄参差、神情各异的学生,深x1一口气,开始了他作为村塾先生的第一课。他并未急於教授深奥经义,而是依循与林知暖商讨过的理念,从与孩童生活最贴近处入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