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依旧平静地记录:「第二次:失败。观测火,温度过高,估算超过一千一百度,导致玻璃熔Ye剧烈膨胀而爆裂。结论:需引入熔点标记物,JiNg确控温。」

        陈海挠了挠头,不解地问:「林先生,记这些失败的东西,有什麽用?」

        林睿耐心地解释道:「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有价值的尝试。我们记下它,就能在下一次,避开它。科学,就如同练枪一样,如果练错了,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那便永远无法JiNg进。」

        两人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李牛主动请缨:「先生,下次,俺来专门盯着那个银丸子!」陈海也立刻说道:「那我,就专门记材料份量的变化!」

        第三轮,他们成功地将温度,控制在了预想的范围之内。当陈海透过观察孔,紧张地大喊出「先生!银丸子化了!」的那一刻,林睿立刻下令,让李牛将鼓风频率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节奏。这一次,烧出的熔Ye澄清透亮,让他们大喜过望。然而,当熔Ye在空气中冷却後,却又迅速地布满了如同蛛网般的细密裂纹。

        林睿记录道:「第三次:失败。原因:冷却速度过快,导致内外应力不均。改进方案:需在窑炉旁,加盖一座用於缓慢冷却的隔热退火窑。」

        第四轮,第五轮,第六轮……

        每一次的失败,都让他们离成功更近一步。而陈海和李牛,也在这枯燥而严谨的实验过程中,逐渐养成了林睿所教导的那种,凡事记录、分析、总结的习惯。

        「第七次:失败。原因:硷灰纯度不足,导致成品中气泡过多。改进方案:对草木灰进行二次JiNg炼提纯。」

        「第八次:失败。原因:铅矿石配b过低,导致成品韧X不足,过於易碎。改进方案:将铅矿石b例,增加一成。」

        「第九次:失败。原因:铅矿石配b过多,导致成品sE泽偏h。改进方案:将铅矿石b例,减少半成。」

        终於,在经历了十数次的失败与改进之後,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第十轮烧制的成品,终於成功出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