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断电话,宋佳瑜看见玻璃外有一只鸟从Y影里抹过去,羽毛短促地震了一下,飞得很直。她把手机握在掌心,指节不热也不冷。电梯门开了又关,从缝里吐出一阵风。她忽然觉得,这座城市的楼宇在九月里呼x1得b人更稳。
车子在门口等,她上车的时候,乔然的电话到了。她接起来,还没说话,那边先按住了声音:“我看到了。”她的嗓音b平日更低,像在把锋利折起来,“我可以出手压吗?只压‘图片权属’和‘’,不碰任何‘个人解释’。”
“按IR的节奏。”宋佳瑜把字说得很慢,像把每个动词放在秤上,“不谈人。只谈制度。”
“好。”乔然在电话那端沉了一秒,“小瑜,我能问一句吗?”
“问。”
“那一页……是我想的那一页吗?”
宋佳瑜笑了一下,笑意小到不足以被对方听见:“是你想的那一页,也不是。是我自己的字,写给我自己看的。你不要去帮它取外面的名字。”
电话那端轻轻地吐了口气。“收到。”乔然说,“我会按流程,我不会代表你。”
两小时后,PR把第一轮申诉的反馈发给她看。两家平台撤了图,三家把配文改成“已删除”;仍有两家不动,评论底下正被搬运截屏添柴加火。IR的建议是继续按程序走,不做公开解释;今晚发布一封内部信,写给所有员工和合作方,指出的是“团队与制度”,请大家“不对私人进行过度解读”。她在内部信的草稿里加了一行小字,放在最后:“如果你们要问‘为什么’,请把‘为什么’交给时间。边界,是守出来的。”她知道这句话会被引用,也知道这句话不招人喜欢。可她不打算讨好九月的风。
夜里九点,她把内部信发出去。屏幕上跳出成片的已读回执,像一场安静的投票。她背靠椅子坐了一会儿,屋里只剩空调的低音。乔然发来截图:“两家撤了。剩下两家,我们走下一个流程;不发任何‘情感化’句子。”
“谢谢。”她回,又把“谢谢”删了,换成“收到”。这不是礼貌的问题,是词的重量。她在词里练习自己,像在陡坡上练习下山,不急着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