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印度班加罗尔的测试团队主管凯l发来讯息:「人工测试进度85%,另外今天又发现两个UI错误。」

        闲聊间,凯l还补充:「我们这边工程师虽然要每天进办公室,但换算成美金,薪水大概是你们台湾的九折。不过这边物价低啊,我的薪水足够买两层楼的小洋房,还能请保母照顾小孩。」萤幕那端的他似乎在笑,笑得既真诚又带点自豪。

        美国加州的产品经理特力则传来新一轮的市场需求,并要求台北研发团队撰写详细规划书,好让他们与客户讨论。语音会议里,特力的声音微微带着酒意:「抱歉啊,我昨晚从客户的晚宴回来,喝了几杯,脑子还有点飘。」他在疫情期间就开始居家办公,如今一周也只进公司两天。薪水大约是台湾的三倍。列夫之前还因为三倍的薪水想调到美国总部,但特力苦笑着说:「这边物价也差不多是台北的三倍,还不如在能陪着家人的地方工作。」

        新加坡团队则正投入一项前瞻研究,利用最新的AI技术分析网路配置,并尝试自动化处理流程。他们的工程师习惯在午餐时聚在楼下的美食广场,一盘海南J饭要价十五元新币,下午再到咖啡馆点一杯四元新币的手冲咖啡,顺便谈谈最新的创投趋势。薪水虽高,但这座城市的生活成本同样令人咋舌。

        台湾的研发同仁,在疫情後也只需一周进办公室两天。这里是全球效率最高的研发中心之一,专案完成速度甚至常被国外主管当作范例。外商薪水虽略高於本土企业,但在园区周边,连普通住宅都让人望之却步。有人戏称:「我们写的不是程式码,是一栋栋房子的首付,但永远买不起。」

        在全球产业链中,各地区都有自己的角sE与优势。

        印度因人力成本低廉,可雇用庞大的人工测试团队处理繁复而重复的手动测试工作;欧美作为公司主要的营收来源与总部所在,负责蒐集客户需求并管理全球专案进度;新加坡、台湾则凭藉地理位置与政策优势,x1引大量跨国企业设立研发与财务中心,灵活地在资本与政策间游走。

        表面上,这像是一场全球化分工的协作奇蹟,推动同一款产品的诞生。

        然而在资本的视角里,它更像是一张JiNg心设计的供应链地图:哪里人力成本低,就把高耗时的测试与客服外包到哪里;哪里的人平均教育水准高,读大学便宜,哪里就有研发中心;哪里消费能力高,就将定价最高的成品投放到哪里。

        而真正的利润,则沿着金融系统与税务规划的「安全航道」,最终流向少数几个国家与投资人手中。

        列夫回完所有工作讯息,准备阖上笔电时,突然跳出两封电子邮件,影起了列夫的注意,美国总部一名工程师的退休,与台北及印度研发中心扩招两名工程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