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聿笔记中那句「个案S.L.的後续追踪需加密」,像一根冰冷的针,猝不及防地刺破了思柠刚刚建立起的、对他的些许信任与亲近感。S.L.——几乎可以肯定就是她。他不是在单纯地好奇或进行学术交流,他是在进行某种系统X的“追踪”和“调查”,甚至需要“加密”?这背後代表的意图,让她不寒而栗。

        一种被监视、被剖析、被当成实验对象或异常病例的恐慌与屈辱感,瞬间攫住了她。咖啡馆里那份微妙的理解、思想的共鸣、甚至那声“同类”的温暖,难道只是他为了更近距离地观察“研究对象”、获取更真实数据而伪装出来的演技吗?

        思柠一夜未眠。第二天,她顶着淡淡的黑眼圈,内心却燃烧着一种混合着受伤、愤怒和破釜沉舟决心的火焰。她不能再被动地等待谜底降临,或是沉浸在虚假的温情中。她需要知道沈聿到底知道多少,他的目的是什麽,那个“加密追踪”背後究竟隐藏着什麽。

        机会来自庭薇无意中的一句抱怨。午休时,庭薇皱着脸说心理系办公室那台老旧的复印机又罢工了,她帮教授去送急用的资料却没办法复印,白跑一趟。

        心理系办公室,这不是沈聿很常在的地方吗?因为沈聿成绩优异、备受教授青睐的三年级生,听说常在系里帮忙做项目,所以可能拥有自己的固定的办公桌。

        一个大胆甚至堪称冒险的计划在思柠脑中迅速成型。她要知道,沈聿所谓的“加密追踪”到底是什麽,那个“个案K”又是谁。她需要证据,需要真相。

        她需要进入心理系办公室,找到沈聿的办公桌。

        接下来几天,思柠变得异常“忙碌”。她藉口对心理系图书馆收藏的某些早期心理学期刊感兴趣,拉着庭薇去了几次心理系大楼,藉机熟悉环境,观察人员的流动规律,尤其是下午课程结束後、晚饭前的那段时间,楼里往往最为安静。

        她注意到沈聿通常会在周四下午最後一节课後,去系楼三楼那间编号307的小研究室待上一到两小时。她需要一个合理的、能短暂调开他的机会。

        周四下午,机会来了。文艺社临时有个关於校刊印刷的急事需要与学生会G0u通确认,而学生会长恰好也是沈聿所在那个跨学科读书会的成员,与他相熟。思柠主动请缨,并在出发前,JiNg心编写了一条讯息发给沈聿,语气尽量显得自然、不带目的X:

        「学长,抱歉打扰。我刚好要去学生会处理社团急事,会长那边好像有份之前读书会提到的参考文献想顺便转交给你,但他说暂时联系不上你?你要是在系楼的话,我方便现在过去拿一下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