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更多、更强力的证据链。源头在,但直接碰他们风险太大。最现实的切入点,是那些与有深度合作、同样使用神经接驳器技术的下游企业。他们内部的技术日志、与的通讯记录、甚至采购合同里的技术附件条款,都可能隐藏着蛛丝马迹。」
        车子停下在红灯前,沈奕辰边说着,边从方向盘底下的置物盒里取出一份文件:
        「我们可以用星之庭平台优化用户T验,寻求神经接驳器深度数据反馈合作的名义去接触。你是平台创始人,我是你外聘的技术顾问,这个身份足以让一些技术负责人愿意谈谈。」
        「好。」
        芷晴把文件接过来一看,文件封面印着星之庭的商标和「神经接驳器用户T验联合调研」的标题,内容详实,措辞专业,完美地伪装成了正当的科研合作意向书。沈奕辰的缜密和效率让她心生佩服。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车轮碾过城市不同的区域。
        他们拜访了三家与有长期技术合作的科技公司。每一次会面都遵循着相似的、令人失望的剧本。
        第一家公司的技术主管是个面相和善的中年人。
        起初,他对芷晴这位星之庭创始人的提议表现出兴趣,但当他的目光扫过坐在轮椅上、神情冷峻的沈奕辰时,那份热情随即r0U眼可见地冷却。
        他接过文件,翻看的速度明显放慢,眼神中多了几分疑虑和谨慎,仿佛沈奕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提示符。谈话变得不咸不淡,核心问题被巧妙地绕开,最後以「需要内部评估」、「涉及用户需慎重」等滴水不漏的官方辞藻婉拒。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