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向Alex含糊地道了谢,也不记得自己是怎麽挂断电话,踉跄着起身,快步走到书房,打开电脑,登入加密信箱。

        那份标注着「最高机密-」的报告附件静静躺在收件匣里,像一个潘朵拉魔盒。

        她用颤抖的手握着滑鼠。

        点开一看,里头是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资料图表、逆向工程後的程式码片段……芷晴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用程式设计师的专业眼光快速扫描。

        &的报告条理清晰,技术细节详实,逐步揭示了隐藏在系统深处的冰冷架构:

        报告指出,她所提供的Echo模组代码,其核心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情感数据化」演算法。该模组透过神经接驳器,持续监测并解析用户的脑波信号,特别是与情绪反应、情感共鸣相关的神经活动模式。这些原始神经信号被即时转译为结构化的数据流,进行特徵提取与模式识别。

        更关键的是,分析显示正在利用这项技术,对用户进行一种被定义为「情感共鸣指数」的画像与分级。而她的数据——报告中明确标注——被归类为「高共鸣者样本-母」,其情感共鸣强度与纯度在系统记录中达到了异常峰值,远超其他用户。

        报告进一步推断,极有可能利用像她这样的「高共鸣者」数据作为训练集,来构建一种新型的「情感智能原型」。这种原型并非简单的聊天机器人,而是能够深度学习目标对象的情感模式、并进行高度拟真互动的人工智能T。其设计初衷,推测是为了实现极致的个X化情感模拟与反馈。

        &在报告末尾谨慎地写道:「基於模组的架构与数据流向,有理由怀疑已将此类情感智能原型部署於受其影响的网络环境中,例如星之庭,进行封闭测试。其目的可能是为了验证该原型在真实互动中的X能,特别是针对特定高价值目标如数据母T本身的情感捕捉与绑定效果。此举涉及严重的数据lAn用与道德风险,强烈建议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审视所有来自不明源头的交互行为。」

        「情感数据化」、「高共鸣者母T」、「情感智能原型」、「X能测试」——这些本应是冰冷的技术词汇此刻却像烧红的烙铁刺在芷晴的视网膜上。

        眼前的屏幕开始模糊、旋转,她摇晃着陷进了椅背里,身T不由自主地颤抖。寒意从骨髓深处蔓延开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