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下午。”宋佳瑜看向会务,“把时间定下来。线上也可以。”
“OK。”会务迅速敲定。
会议进行到一半时,宋佳瑜的手机震了一下。她瞥了眼屏幕:乔然发来一张拍案会的现场照,照片左下角是一摞合同封面,右上角是一盏白sE台灯,灯下人影交错。下面只有两个字:【快了。】她把手机放回桌面,指尖在玻璃上轻轻按了一下。她没有回——她在工作。
复盘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会议的后段,陈知的画面微微晃了一下,像有人走过她身后,她略偏了偏头,视线始终压在镜头上。“最后一点,”她说,“如果你们考虑在一季度做功能饮料与植物基的联动,请尽量把渗透率和复购拆开算。复购率会被试饮活动的惰X拉低,我们要从动销里剥出真实消费意愿。”
“收到。”宋佳瑜点头,在本子上写下“剥出真实消费意愿”。她喜欢这个说法——像把一颗立方T里的空气cH0U走,只留下更接近材料本身的密度。
会后,大家收拾东西的声音此起彼伏。屏幕上的远端画面还亮着,陈知没有急着下线。她对着镜头说:“,我之后会发你两套,一套公开的,一套经过匿名化处理,但更接近真实。”
“谢谢。”宋佳瑜说。她把“谢谢”两个字说得很轻,却完整,像一个稳当的句号。
屏幕黑下去。会议室只剩下纸张被装进文件夹的“沙沙”声。有人寒暄:“宋总,辛苦。”她点头,一个“辛苦”不说,反而问:“你们家里老人最近还好?”对方一愣,随即笑出好看的弧度:“好多了,谢谢关心。”这种记忆与提问是李岚教她的:礼貌不是词,而是记忆。她从不把这当技巧——她当它们是温度。
傍晚五点半,天就更暗了。她回到办公室,把今天的要点按“工厂—渠道—咨询”三条线整理成日清。发完邮件,她靠在椅背上闭了闭眼。短短十几秒,她的脑海里像放映机一样掠过今天的画面:产线折线的起伏、会议室屏幕上冷白的光、陈知的低髻与冷静的喉结线、乔然发来的“快了”。每一格都不吵,彼此之间却有一种隐秘的张力。
手机又震了一下。这一次是陈知的邮件:【】附件两份,正文简短到近乎刻板:【一套公开、一套匿名。第二套仅供内部参考。周二会补充样本说明。—】她看着“仅供内部参考”几个字停了停,指尖悬在触m0板上,最后点了“保存到项目文件夹”。她没有回邮件——她会在周二的会上回。这也是一种边界。
夜里七点,她离开公司。风更冷,雾更厚。她把围巾往上提一点,走向停车场。车门关上那一刻,冬天像被隔绝在玻璃之外。她给乔然发消息:【几点?】对方很快回:【还要一个小时。】她想了想:【我先回家。要不要我热牛N?】那边过了几秒:【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