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天功夫,平安郡就像是文学大爆发了似的,出现了大量的文章、诗篇,还出现了许多孝顺孩子的光辉事迹,每个县都有那么一两个惊天大孝子……
门房那里被投递了大量的文章,搞得夏文君都看不过来了,“我以前怎么没发现,我们平安郡的人都这么有才呢。”
“你这算什么。京都考试的时候,那才叫一个人才济济。每天流行的诗篇都不一样,官位高一些的大人,想给他们投递文章,还要给门房塞钱,就这样,人家一天也能收几大筐文章……”
夏云林感慨道:“你要是在考试期间去京都。你定会觉得这时间再太平不过,盛世也就是如此了。”
那么多有惊世才华的人一起拍彩虹屁,能不把皇帝给拍晕嘛。
夏文君放下手中的文章,好笑的说道:“可惜了。媚眼抛给瞎子看。都说了公平公正,他们还搞这些。”
“他们哪知道你会糊名字啊,都按以前的规矩来的。我之前都没料到你会这么干。”夏云林嘟囔道:“这也太费功夫了。咱们平安郡本来就缺人手。”
以前的科举考试,也不是纯看实力的。比起世家子弟,寒门子弟更看名气和举荐人。
不去勾搭人脉,不给自己花点营销费,纯靠硬实力出头,那可不容易。除非那才华真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大家这么搞,也不是没有好处,反正夏文君的书铺是赚翻了,人人都得大量买纸抄录文章到处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