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就是把菜往回运,用那种被叫做‘地溜子’的小三轮车,一车一车的把菜运回去,不能撞了,不能压坏了,轻轻的摆着,到家后赶紧放到地窖里去,地窖的温度低一些,保证菜新鲜。
一干就是一大早上,连早饭都没吃。忙活完就十一点多了,这才开始做饭。
几个人都没闲着,洗菜的择菜的,林雨桐主厨,刘婶烧火。后锅闷着米饭,前锅炒菜。就是地里有的菜,一个蒜泥油麦菜,一个豆角焖茄子,一个醋溜葫芦,一个辣椒炒苦瓜,还有一个是用文娟弄回来的野菜做的拌杂菜。最后一个黄瓜片汤。
都是大盆装的菜,带上刘婶还有摄制组的人,十好几个的饭都够。
林雨桐又提前留出刘叔的一份,剩下的风卷残云,一会子就消灭了。
大夏天在厨房做饭,真是用汗水换出来的。
刘婶夸了又夸,“现在会做饭的小姑娘都不多了。”
收拾完碗筷已经两点多了,都回厢房午觉。房间里没有空调,只有吊扇呼呼的吹着。山脚下是比城里凉快一些,至少吹着风扇这会子的日子倒是不难熬。
下去四点起来,刘婶切了西瓜大家吃了。刘叔已经回来了,还在睡着,刘婶解释,“得在早上四点赶到城里的菜市场,晚上两点就得出门。所以白天得补觉。”
几个人就不喧哗了,悄悄的吃了,然后跟刘婶下地,从地头的井里抽水浇灌菜地。这菜长的好不好,全看水能不能跟上。天气热的时候,灌溉更得勤快。像是黄瓜这样的作物,只要水充足,一晚上都能长出一节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