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先别打,你是求稳的。”

        “啊?”

        这样看到题目就忘记自己阵容,直接倒戈到对手阵营,并且用自己的新鲜案例给队友提供了更加高效的证据的人,也不是少数。

        “对辽国、西夏开设的集市似乎很有用,以后要做大做强,把这个作为我们大宋对外的窗口之一,还是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见好就收呢?”

        “做大做强。”

        “见好就收。”

        “你俩立场反了。”

        这种和对手互相站错了阵营的也不止一个。

        “新的科举制度减少了大家能够在科举上试错的时间,这个新制度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有好有坏吧,我感觉看问题不能只看一面,还是得多方位结合。”

        这是在“是”“否”中选择了“半是半否”的,两方都觉得不应该在自己阵营,甚至在辩论之前有了一个新的讨论。

        “有人说,科举不应该只考经史子集,也应该把一些更专业更实用的能力摆在台面上,比如在户部做官需要看得懂账本,在工部做官至少能够自己做出来点东西,也有人说会吃的人不一定是好厨子,对此……”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